Aesthetics Map Aesthetics Map

專訪 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海外參展建築師:吉川彰布、今井公太郎、梅志雄

本屆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以「還.原點」(Returning Home)為題,從「家」、「原創」、「故鄉」、「跨域」四大主軸展開,邀請來自不同地域的建築師,回應建築與生活經驗中的「原點」思考。在這樣的命題下,「家」不再只是地理座標,更是一段記憶的凝聚與情感的回返。
Aug, 2025

我們邀請三位國際建築師,分別是來自日本的吉川彰布 ( Akinobu Yoshikawa ) 與今井公太郎 ( Kotaro Imai ),以及來自馬來西亞的梅志雄 ( Mei Chee Seong ),分享他們在展覽現場的觀察、創作過程中的實踐經驗,以及對「家」的多重想像,映照建築如何在不同文化裡,孕育出獨特的感知與回應。

 Q:您此次造訪臺南並參與 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,有哪些特別的觀察與感受?臺南這座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城市,是否在參與、交流過程中帶給您新的啟發或思考?
吉川 彰布 ( Akinobu Yoshikawa ):臺南是一座歷史深厚、文化獨具的城市,在台灣的城市光譜中自成一格。對於像我這樣的外來訪客而言,初到此地時,那些歷史的痕跡可能不那麼顯眼——它們沒有被過度標示或強調,反而自然地滲入的城市肌理之中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、理解的加深,會發現這座城市其實蘊藏著層層疊疊的文化語彙,等著被細細解讀。

雖然許多高知名度的建築案仍是由外國建築師主導,但對我來說,真正引人入勝的,是那些由臺灣在地建築師所完成的作品。這些創作往往展現出對歷史與土地的細膩與感知,他們不是急於顛覆什麼,而是以某種溫柔、穩定的方式,在城市裡注入新的活力,也正是這樣的姿態,讓臺南顯得特別豐富且真實。

本屆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以「還.原點」為題,主展場設於臺南市美術館二館,展覽內容環繞「家」、「原創」、「故鄉」、「跨域」四大主題展開。此次也特別邀請來自日本的建築師團隊參與,使整體策展更具國際對話的視野。

每件展出作品皆各具特色,也展現出創作者的觀點與語彙。不過我認為,如果能為每件作品搭配一段簡潔的說明,闡述其與策展主題的關聯,也許能讓觀眾在閱讀與觀看之間產生更流暢的連結。另一方面,若展覽未來能規劃更多公開對談或跨團隊的交流活動,讓不同背景的參與者與觀眾有更多對話的機會,或許也會為整體開啟更多層次與想像。

我衷心祝福這項展覽持續發展,並期待未來能延伸至城市更多角落,就如同臺南的歷史與文化原本便深植於日常之中。我相信,當建築與城市生活之間的關係變得更開放,也會讓這樣的展覽成為更多人共享的公共文化經驗,而不僅只是屬於專業社群的對話空間。
梅志雄 ( Mei Chee Seong ):臺南與檳城是相似又各異的存在,大家有荷蘭,日本統治過的痕跡,又有不同的歷史際遇。這行程我帶著九幅有關檳城的速寫來臺南,也在臺南作了八幅,讓速寫對話,感性的以畫對話。
三位建築師對於此次參與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的經驗各有切入:吉川彰布 ( Akinobu Yoshikawa ) 與梅志雄 ( Mei Chee Seong )分別從城市肌理與繪畫速寫展開,對臺南的歷史與當代共存狀態提出細膩觀察;今井公太郎 ( Kotaro Imai )則聚焦於「PENTA-HARD」這件作品的重建過程,分享它在異地搭建時所面對的挑戰與回應。
Q:您對於參與 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有什麼樣的觀察或感想?在呈現「PENTA-HARD」這件作品時是否面臨了特殊的挑戰?您希望臺南的觀眾會如何與這件作品互動?
今井公太郎(Kotaro Imai):這是「PENTA-HARD」第一次被移出日本進行重建。我們原本就預期在臺南搭建會面臨一些挑戰,特別是在人力與工具的協調上。不過幸運的是,在學生們的投入以及眾多協力者的幫助下,最終順利完成了施工。展覽期間剛好有一個颱風突然生成,一度讓人擔心,但還好並未造成太大影響。

「PENTA-HARD」最初是作為一種未來住宅的原型設計而誕生,它的構造允許人們透過 3D 列印的接合件,自行拼裝出多種不同的形式。這個結構其實還未完成,目前只有屋頂部分,但這個屋頂本身就像是一座涼亭,可以遮陽避雨,意外地與台南的氣候十分契合。我會很高興看到它成為一處讓人歇腳、舉辦小型聚會或活動的空間,進而激發出在地觀眾全新的互動方式與生活想像。
如同今井公太郎在「PENTA-HARD」中的實踐經驗,吉川彰布亦透過「BEKOHOUSE」與「HAMAGIKU」回應災後重建的建築行動;梅志雄則以 Coex 社區平台展開一場文化層面的實驗。三位建築師各自以不同方式思考:「建築,該如何重新連結生活?」而當展覽將主題拉回「還.原點」,「家」也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空間,而是牽動記憶、信念與生活方式的所在。我們也想進一步請他們分享:在各自的文化與實踐中,什麼樣的空間,才真正讓人感到「回家」了?
Q:本屆三年展以「還.原點(Returning Home)」為策展主題,您如何理解「家」這個概念?在您所處的文化或國家中,它有什麼樣的意涵?這樣的理解是否也影響了您的建築實踐?
吉川 彰布 (Akinobu Yoshikawa):日文中有三種文字系統:平假名、片假名與漢字。在日本,「家 / home」這個詞通常指的是「房子」(家、自宅)。但當它以片假名「ホーム」書寫時——這是用來表示外來語的文字形式——其意涵會變得更為寬廣,常帶有心理層面與宗教性的內涵。當災難發生時,「家」這個詞也承載起更沉重的份量。當城市、社區與家園被摧毀、家人被迫遷移,人們立即面對的不只是尋找一處棲身之所,更是尋求心理上的安頓。在災難的三個階段——緊急應對、災後復原、重建過程中,「什麼是最重要的」這個衡量準則也會不斷變動。而建築,作為一種實體的庇護空間,仍常被賦予提供「家」的期待。

某種意義上來說,「家」就是一處避難所——一個能被五感真實感知的場所。它是否真正成為「家」,往往取決於所處的環境,以及身在其中的人所感受到的心理狀態。在那樣的空間裡,人的情緒會被慢慢安撫,時間似乎也緩緩流動,於是留出了與自己對話的餘裕。

這次在三年展中展出的作品有兩件,一是「BEKOHOUSE」—— 人連災難救助協會 Alliance for Humanitarian Architecture(AHA)的總部建築,這是一個致力於建築實踐的非營利組織;另一件是「HAMAGIKU」,一座位於海邊的臨時舞台與休憩空間,兩者皆與災後重建的建築實作有關。BEKOHOUSE 是由三個不同計畫整合而成的結晶,分別是「都市住宅二號」(Urbanism House II)、「釜石箱」(Kamaishi Box)與「膠囊盒子」(Capsule Box)。這三個計畫皆與福島的已故建築師 芳賀沼整(Sei Haganuma)有關,其故事可回溯至 2011 年東日本大震災。
Photo Credit:Atelier Vincent Hecht
「都市住宅二號」(Urbanism House II,2003)是一棟實驗性住宅,試圖重新思考家庭與「家」之間的關係。它將建築量體一分為二,分置於基地上,希望同時能與城市脈絡產生對話,也因此得名。其副標題是「無家可歸的家」,外牆僅以紙材包覆,彷彿紙箱般的牆面。它只提供最基本的環境性能,讓住者得以依自身需求自行調整與升級。我是在 2011 年地震之後接觸到這個作品,一年後搬入其中,稱之為「家」。這棟建築原為我們的辦公室,後來也成為 AHA 的第一個「家」——AHA 成立於 2016 年,致力延續該場震災後的建築復興活動。
「釜石箱」(Kamaishi Box)是為支援岩手県釜石市在震災後復原所建的社區空間,同時也是垂直圓木系統(Tatte Log)的原型建築。這套系統不同於 CLT 結構,而是將標準木柱以金屬棒與螺栓固定為面板,如同鋼筋混凝土般,兼具結構、隔熱與外牆的功能。它最大的優勢是施工簡易,不需額外技能、化學品或重型機具便可組裝完成。此外,它的彈性也很高,便於調整與修改,亦容易拆解與再利用——這點在 BEKOHOUSE 的建構過程中已有實例展現。
「膠囊盒子」(Capsule Box)則是 AHA 基於該系統所進行的延伸實驗,向當時正被拆除的 黒川紀章(Kisho Kurokawa) 所設計的中銀膠囊塔(Nakagin Capsule Tower)致敬。這是一棟面積僅 9 平方公尺的極簡住宅,設計給單人居住使用。其尺寸符合日本運輸法規,可安裝於拖車上運送至災區,作為災民或長期志工的臨時住所。

曾經,這三個作品都沒有一處能稱為「家」的基地,它們原本被設計為可拆卸的臨時建築。直到後來,透過些許轉化與重組,它們獲得了新的功能與任務,最終在仙台市一處臨河的住宅用地上找到了新的「家」——BEKOHOUSE。這個計畫同時也是對已故建築師 芳賀沼整(Sei Haganuma)的致敬—— BEKOHOUSE不僅保留了這些建築的實體形態,更延續了其中的概念與精神。
Photo Credit:Atelier Vincent Hecht
「HAMAGIKU」嚴格來說不是一棟住宅,而是一座舞台與休憩空間。基地位於日本第二古老的海水浴場,此地自 2011 年震災後關閉多年。該作品的角色,是支援這片海灘在五年後重新開放,並為在地學校的樂隊、舞團等團體提供演出舞台。我們希望為居民與來訪者,留下一幅關於夏日海灘的難忘景象——一種可以長久記憶、被帶走的風景。

這座建築由慶應義塾大學小林博人(Hiroto Kobayashi)研究室設計,使用 CNC 切割的膠合板組件,讓在地居民也能徒手組裝,全程不需釘子或螺絲。這座舞台與休息空間每年夏天搭建、拆卸,隨著季節再次現身。多年來在 AHA 的實作中,我們不斷面對災難現場的現實限制:資源匱乏、時間緊迫、預算有限。每一個項目都帶來獨特的挑戰,往往需要在慣常體系之外尋找創造性的解方。我們的每一項決策都聚焦於一個根本的問題:什麼對於「提供庇護所」而言,是最關鍵的?

無論是紙板屋,還是大理石教堂——透過這些親身經歷,我可以很確定地說,在更廣義的層面上,建築這件事的本質,其實就是在創造一個「家」。不論建築的類型、規模,或是它由誰完成——「建築即是家」。我希望觀展者能以這樣的角度來觀看這次三年展中的每一件作品,試著在其中,尋找那份屬於它自身的「家感」。
梅志雄 ( Mei Chee Seong ):檳城是一座文化老城。從早期作為經貿中心與文化熔爐的角色,到今日邁向晶片重鎮的轉型,再加上多元民族長期的交融,其文化面貌與身份認同,往往傾向同質化與規訓化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所謂「官方」的文化符號,常常是「他者」的事,而非「自家」的事。「家」是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單位。在「家」的結構中,我們往往能更自由地保有自身的主體性。Coex 作為一個社區平台(亦即「家」的延伸),提供了一個包容、小眾且具實驗性的開放空間,成為一個自下而上的藝文實驗場域。它如同集沙成塔般,逐步堆疊出一種動態發展的草根文化論述。
由 aLM 建築事務所發起、設計並營運的 Coex,本身就是一張白紙、一個灰色地帶、一座有機進化中的建築實驗室。它關注的不是結果,而是過程中不斷生長的動態;並嘗試為既有那些被標準化、紳士化的文化符號,提供一條平行而互利的回應路徑。同時,Coex 也是我們——一群身為建築師的人——走出傳統建築設計框架的一次嘗試,進而邁向體驗設計、社會設計與文化設計的起點。

「家」的經驗是由「人」、「事」、「物」所構成。本作品嘗試藉由建築師慣用的設計語彙——軸線、切面、立面,以及影像/時間——來傳達 Coex 中「家」的抽象沉浸式體驗:

「人」——X 軸,立面(人物、動物)
「事」——Z 軸,影像/時間(記憶、活動、景象)
「物」——Y 軸,切面(建築、物件)

觀者可從特定軸線與視角中,分別獨立觀察「人」、「事」、「物」;亦可在多重視角的交錯中,察覺三者之間的隨機組合。這樣的構成方式,也模擬了建築師繪圖板上的二維思維,與使用者實際三維體驗之間的落差與張力。而在這些二維平面與切面中,透過觀者視角的互動,所激發出的三維空間感,正巧妙地展現了從圖面到空間的轉化過程。這不僅是一件展示點、線、面趣味關係的作品,更嘗試將之與時間與體驗結合,呈現我們近期從空間/建築設計轉軌至體驗設計的心路歷程。
今井公太郎(Kotaro Imai):對我來說,「家」的概念源自一種信念——那就是:房子應該是由人親手搭建的。在這個意義上,自力建造不僅是一種施工方法,更是一種回歸,一種返身於親手打造自身棲身之所的原初行為,而非將居所視為一種工業化的制式商品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「還.原點」這個主題對我而言,不只是身體上的回返,更是一種對「居住」本質的反思。它引導我們去重新思考「家」是什麼——不只是返回的一個地點,更是一種需要主動建構的狀態,包含了實質與概念上的雙重層面。我希望「PENTA-HARD」可以作為這種思考的一個小小例證,讓大家看見,當我們重新審視「家」的意義時,建築形式也可以隨之展開新的可能。
Photo Credit:Yutaka SUZUKI
建築師&圖片來源:吉川彰布 (AHA 一般社団法人ヒトレン)、今井公太郎 (website)、梅志雄 (aLM Architects)
文字:薇伊

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 Re-turning「Home」:還。原點
展覽期間:2025年7月4日~9月14日
展覽地點: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A-D
臺南建築三年展2025 facebook專頁 / 臺南建築三年展2025 instagram專頁
看更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