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esthetics Map Aesthetics Map

專訪 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策展人:陳冠瑋、謝宗哲、翁廷楷

2025 年,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以「Re‑turning Home:還.原點」為題,展開一場以建築為媒介、「家」為核心的深入探索。延續 2024 年遠赴日本仙台的展出脈絡──「家的多元敘事」,開啟了一段跨地域的空間思辨之旅,而今,展覽重新回到臺南,彷彿讓那趟遠行的提問得以真正回溯原點、落地生根。
Jul, 2025

策展團隊承接去年的延伸思考,進一步凝視「原點」的意涵:我們為什麼總想回來?回去的是哪一種「家」的形貌與情感?我們是否從未真正離開過那個構成我們記憶與歸屬的所在?這些提問,不僅關乎城市的歷史,也關乎建築師作為個體與創作者,如何在變動的時代中,重新校準自我的精神座標與創作初衷。

於是,我們邀請此次的策展人——主策展人 — 陳冠瑋、協同策展人 — 謝宗哲 與 學術股主委 — 翁廷楷,一同回到這個提問的起點,談談他們對「還.原點」的理解與展望。

Q:這次展覽的主題是「Re-turning Home:還.原點」。對您來說,這個「原點」,除了可能是「家」、「根源」或「初心」,是不是還有更貼近您個人經驗或情感的詮釋? 
主策展人—陳冠瑋:鍵盤上的 Home 鍵——在電腦的語境中象徵「回到起始位置」。當這概念延伸至生活與工作時,原點不只是地理上的歸返,更像一種節奏:歸零與重啓。在建築過程中,這樣的循環不斷出現,圖面完成、設計定稿,看似結束,實則是另一段開始。建築一直在虛構與實作之間往返,每一階段都像一次小小的還原點。

也因此,常問自己或學生:「為什麼選了建築?又是什麼讓彼此留在這裡?」無論是剛出社會的新人,或是走過數十年的前輩,總會在某個時刻重新提起這個問題。初心,也許就是願意再回問自己一次、是否願意再走一遍的決心。

協同策展人 — 謝宗哲:這次策展,我們想打開建築的討論邊界——讓它不只是專業術語,而能與更多人產生情感連結,「家」因此成為最直觀也最有共鳴的核心,不僅是物理空間,更是記憶、經驗與認同的起點。對我而言,「回家」同時也是一種屬靈的歸返,是回到一種被愛與平安環繞的內在狀態。我們所談的「還原點」,其實不是建築形式的起源,而是一種從心出發的轉向。

Return 一詞本身就蘊含多重意涵:返回、歸還、迴轉,也讓建築語境有了更多解釋的可能。安藤忠雄曾說:住宅是建築的原點,因為人對世界的體驗與感知,始於生活、始於家。結束一天的奔波後,最自然的渴望,就是「回家」。因此當我們談初心,談回到起點,其實說的是:回到那個讓心真正安放的所在。

學術股主委 — 翁廷楷:「回到原點」對我而言,不只是返鄉,而是一段旅程。當人在外漂泊,總會問:「什麼時候該回來?又為什麼回來?」但真正的回返從不是復歸原樣,因為經歷已讓我們成為另一個版本的自己。這次參展的建築師們,大多在業界歷練多年,如今重新站回起點,自然也在思考:當年的出發點,今天看來是什麼樣子?

還原點,是重新檢視期待與價值的過程,也是在問自己,是否還能從這裡再一次出發。因此對我來說,「還原點」不是靜止的,而是一段帶著信念與勇氣、準備再次前行的狀態。初心,也從不是理念,而是經歷過漂流後,仍能重新感知生活的能力。

每個人的「原點」,往往都繞不開一座城市的影子。對這些歷練各異的策展人而言,臺南始終保有一種難以取代的號召感。如同一張舊地圖,那些街巷與時間記憶,構成他們心中始終存在的起點。

Q. 在您⼼中,「臺南」是什麼樣的⼀個原點?這次策展是否也讓您重新梳理了與這座城市的關係?
主策展人—陳冠瑋:我從小到大學,甚至剛開始工作的前幾年,都一直待在臺南,甚至穿梭在同一條路上。北上工作幾年後,還是決定回到家鄉創業,這樣的經歷,好像也算是「Returning Home」吧!老實說,我還是最喜歡臺南,也希望自己創業後,能夠真正服務在地。我對這座城市有很多的情感連結。當然囉!東西好吃,也占了很大因素(笑),但這就是城市的生活感,延伸到自身感官的全部所有。連在工作繁忙的空檔中,午休吃到簡單美味的小卷米粉或牛肉湯,也能開心一整天。

這些年來,看著城市因為一個個案子的推進而慢慢改變,感受特別深,像是之前高雄完成車站改建、港區再造,那些就是很明確的城市轉折,而臺南現在,也處在「轉變期」的陣痛階段。我期待透過這次的展覽,讓大家一起看見臺南未來的可能性,也很謝謝同業前輩大家對這座城市的投入與努力。

協同策展人 — 謝宗哲:我想起村上春樹近期的新作《城與不確定的牆》,讀著讀著,我突然發現:日本人談城市,常常是從「街」出發;而我們,則習慣從「牆」開始思考。那一刻我有個體會——臺南的魂,不在那些設計完美的建築裡,而是幾百年來從未斷裂的巷弄與街道,那些日常裡的呼吸、氣味與生活方式。

也因此,我向古都基金會與市政府提出一個構想:希望趁著「府城三百」與這次三年展的契機,描繪一個更大膽的城市願景——讓臺南成為一座以「街道文化」為核心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。不再僅靠建築外觀去申請 UNESCO,而是從充滿生活氣息的巷弄文化出發,呈現這座城市最獨特也最迷人的價值。

學術股主委 — 翁廷楷:
我原本住在臺南城的中心,小學時搬到安平。在地人的認知裡,安平是安平,臺南是臺南,兩者之間有著微妙的差異。而我的成長與探索幾乎都發生在安平,這裡也逐漸成為我的生活場、思考場與創作場,甚至是一個提醒我初衷的所在。

對我而言,臺南不只是歷史古都,也不只是三百年或四百年的時間尺度,它更是一種由生活記憶構成的集體意識。安平有它的記憶,市中心也有,這些記憶彼此交錯、滲入日常感知之中,那不是歷史敘事能單線道盡的,而是一種複雜且有機的生活網絡。

在與台南的關係中,三位策展人都帶著不同的記憶與理解走進這場展覽。而這份連結,也悄悄影響了他們對策展方式的選擇——從家的故事、城市經驗到跨域合作,構成了本次展覽能夠形成多元對話的樣貌。

Q:建築展常常被認為是模型、圖面、建築語彙的展⽰,但這次用了「家的故事」、「城市經驗」、「跨域合作」的策展方向,對您來說,是來自哪一種需求呢?在實踐策展理念的過程中,有沒有特別印象深刻的挑戰或抉擇?
主策展人—陳冠瑋:這次展覽概念來自我對建築實務的觀察:設計、營造、業主三方協作,缺一不可,我們想呈現的不是結果,而是建築從構想到落地的歷程。

在其一方向「家的故事」中,我特別想帶出臺灣的「入厝」習俗——新家落成、辦桌邀客,是對家的詮釋與慶祝。我們將這個意象轉化為空間體驗,讓觀眾走進來,就像走進一場家的宴席。真正的國際化,是從自身文化出發,讓世界看見我們。

最大的挑戰,是整合近百位專業的建築從業者。我們採較抽象的概念來討論,回應的是建築的精神性,觀眾也不限建築圈,更希望能延展出更寬廣的討論空間,並盡可能系統性的整合各種創作與資源,讓展覽能成為一場多元共享的現場。

協同策展人 — 謝宗哲:對學建築或設計的人來說,「家」是常見題目,有人稱它是入門題,但我們更想把它當作回頭題來問:「經歷過無數案子後,若要為自己重新打造一個家,那會是什麼模樣?」這個問題,看似簡單,卻往往最難以回答。一開始,許多建築師對這題感到遲疑,覺得太熟悉、無法發揮,但我們決定放大它的意義——讓「家」不只是某人的自宅,而是任何能承載歸屬感的空間。

圖書館、美術館也可以是家,那是屬於不同主體的空間,是使用者的家。這樣的擴展讓我們從形式限制中解放,轉向空間與人的關係,重新理解家的本質。家的問題,不再只是類型設計,而是關於「誰的家、為誰而設」,這樣的提問,也讓我們開始不是在談住宅長什麼樣子,而是去想,什麼樣的空間能真正讓人感到安心、被接住。

學術股主委 — 翁廷楷:我們這一代對日本有種特殊情感,它曾是學習對象,也曾是挑戰目標。但去年真正走進仙台參展後,心態轉變了——不再仰望,而是平等地投入對話。從那裡回望臺南,也讓我重新認識這座城市,它不只是歷史古都,更是一層層生活經驗交織出的記憶地景。真正擁抱臺南後才明白,街道、巷弄、人際關係早已成為創作的養分,從前覺得非得離開才能有更大的舞台,如今更願意承認,這些背景就是我們的底氣。

這次策展,我們希望建築師回到一個核心問題:「你想透過建築表達什麼?」關注的不只是形式,而是一段心理與精神的歷程。不同世代對建築的理解有落差,也是很大的挑戰,但我們想提出的是:「建築究竟是什麼?」是物件、價格,還是一種價值狀態?在「繁星展區」中,我們也邀請建築師化身策展人,親自面對觀眾,不論支持或批評,都能打開對話。這不只是展示,而是讓建築成為理解彼此的起點。

當策展從「家」出發,走入城市記憶與生活紋理,建築不再只是形體的語言,而是一種與人、與地方持續交織的關係。於是,建築師的角色也悄然轉化——在家庭型態更迭與都市變遷的洪流中,他們所建造的,不只是空間,更是一種對未來的回應與提案。

Q:面對家庭結構的轉變、都市化加速與地方文化的流失,您覺得建築師現今能如何介入?能為城市未來提供什麼樣的想像方式或具體行動?
主策展人—陳冠瑋:面對家庭結構與都市樣貌的變化,我們經常在做設計前自問:這些空間是否具備公共性與開放性?是否能讓人願意走出家門,在社區中緩步停留?公共空間能否真正介入住民的日常?是否生活中的客廳一定要有電視? 客廳又是什麼? 是否生活就是三房兩廳等生活想像?

即使是集合住宅,我們思考的從不只是家的內部,而是整體生活場域的構成。許多案子中,我們都試著跳脫傳統公設框架,不只是放進健身房或遊戲區,而是創造能交流、停留、共享的空間。有些業主也給予更大自由,讓設計真正朝向提升「公共性」,回應的不只是居住需求,而是整體的生活狀態。

協同策展人 — 謝宗哲:我們常說都市化導致地方文化流失,我自己也深刻感受到許多熟悉風景的消逝——誠品書店、圓環頂菜粽、真善美戲院,還有那些日常的小店,一間間不見了。但我更相信:我們不只是文化的懷念者,更是未來的創造者,與其問「什麼是臺灣文化?」,不如問「誰來創造台灣文化?」我常說,臺灣文化仍在生成,仍在等待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。

因此我認為,建築人應該回到初心。可以從替他人設計一個小家開始,也可以為整個社區、整座城市構築精神的居所。不論你是為自己、為業主,還是為社會打造空間——每一次設計,都是在形塑臺灣未來的自我認同。那些真正被生活承接的東西,最終將在時間中留下來,去蕪存菁,成為文化的一部分。

學術股主委 — 翁廷楷:我們不再追求全面拆除與重建,而是思考如何在新建築中延續舊有空間的時間感與氣質。無論是具象的歷史元素,或是感受性上的氛圍,都盡可能地保留下來,轉化為新作品中的一部分。

臺南雖僅有三、四百年歷史,對世界而言或許不長,卻早已構成台灣人記憶中的一層厚度。這樣的厚度,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設計思維、居住習慣與生活想像。因此,在這座城市的建設與創作中,我們格外在意如何保存那份原有的魅力與質地,讓生活的紋理與時間的感受得以延續下去。

建築師回應著都市化與文化更迭所帶來的變化,有時保留時間的痕跡,有時重新建構公共的想像。正如展覽所提出的「還原點」,它不只是回到起點,更是一種重新出發的姿態。而作為集體記憶與感知的載體,展覽也將這樣的出發之意,傳遞給每一位走入其中的觀眾。

Q:「還原點」同時也是「再出發」,希望觀眾從展覽中帶⾛怎樣的反思或感受?
主策展人—陳冠瑋:我希望觀眾能從展覽中看見建築更精神性的面向——不只是設計與功能,還包括私有性、公共性、創造性,甚至跨領域的可能。在日常中,建築常被簡化為「一坪多少錢」,雖然這是現實的一部分,但絕不是全部。

建築的起點從來不是坪效,而是人類對居所最基本的需求:安全、群聚、學習、庇護,甚至安葬,這些才是建築真正的初衷。對專業者來說,這些觀念不陌生,但在實務中常被日常磨損,久了甚至不再被提起。因此,「還原點」是一個重設的契機,提醒我們——不論新手或資深,都該回頭問一句:「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?」這也是我最希望觀眾離開展覽後帶走的思考。

協同策展人 — 謝宗哲:我們希望,當大家來到臺南市美術館、參觀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時,能夠真切感受到——「回到臺南」,便是回到「臺灣的家」。作為臺灣最早的文明發展地區之一,臺南承載著厚實的歷史記憶與情感根基;我們也希望讓全世界看見──臺南是一個所有人都能回來的地方,一個永遠敞開雙手、迎接來自各地「家人」的所在。因此,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創一場屬於臺南,甚至屬於臺灣的文藝復興,這正是我們最想做的事。

學術股主委 — 翁廷楷:建築從不是單純的空間容器,而是一種關係的媒介。建築讓人與人、人與環境產生連結——不論那種連結是和諧還是拉扯,都是生活的一部分,當你走進一個空間,與家人或夥伴共處的方式,就形塑了這棟建築真正的樣貌。就像打傘讓你更認識雨,建築則讓你在使用與互動中,逐漸感知自己與環境的關係。

這次展覽希望觀眾能在空間中感受到參與和回應,這些經驗會逐漸累積為一種集體意識,形塑城市的價值感與自信,而這份自信,也將成為我們最珍貴的文化之一。
圖片提供: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
攝影:朱逸文/Rex Chu - OS studio/原間工作室
文字:薇伊

2025 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 Re-turning「Home」:還。原點
展覽期間:2025年7月4日~9月14日
展覽地點: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A-D
臺南建築三年展2025 facebook專頁 / 臺南建築三年展2025 instagram專頁
看更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