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esthetics Map Aesthetics Map

2025 普立茲克建築獎 — 劉家琨

劉家琨的作品不僅是美學和功能的結合,更注重建築與社會的聯繫與對話,他運用簡潔的現代語言和靈活的空間布局,打造出一個既具時代感又關懷社會的建築環境。
Jul, 2025

劉家琨1956年生於中國成都,1982年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(現重慶大學),取得建築學士。他的建築不僅是為個體所設計,更注重公共空間的創造,鼓勵社會互動與參與。例如,在設計學校、藝術館等公共建築時,他總是優先考慮如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共享。他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對可持續未來的貢獻,使他在2025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,這個獎項也認可了他對建築界的深遠影響。

文化二郎鎮天寶洞景區整治

劉家琨的「文化二郎鎮天寶洞景區整治」並非單純的景觀設計,而是一種建築、文化與自然共存的實驗。他透過低技術、最小介入、在地材料的方式,讓天寶洞的歷史與自然重新被看見,並創造出一個與環境對話的永續空間。這種設計策略,不僅避免了破壞性開發,也讓天寶洞景區成為一個既能承載文化,又能與未來共存的場域,完美體現了劉家琨「順應自然而生」的建築哲學。

成都當代藝術館

成都當代美術館(MOCA 成都)試圖打破傳統美術館的封閉感,打造一座與城市空間對話的開放式文化場域。他認為,美術館不應只是靜態的藝術展覽空間,而應該是一個激發創意、促進交流的「藝術容器」,讓公眾能夠自由地進入、探索和感受當代藝術。

西村大院

「西村大院」是成都的一個舊城更新項目,劉家琨在設計時,試圖探索當代城市生活方式與傳統社區文化的融合。在這個項目中,他提出了「有機生長的城市街區」的概念,讓建築不再是封閉的獨立體,而是與成都的歷史文化、街巷肌理、社群關係相融合,使西村大院成為一個能夠適應未來發展的「開放式複合空間」。

重慶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學大樓

劉家琨透過清水混凝土的原始質感、開放靈活的空間布局、光影的雕刻,營造了一個能夠激發創作靈感的場域,讓建築本身成為「可參與、可變動的藝術作品」,真正回應了雕塑藝術的本質。

諾華上海園區C6棟

劉家琨透過低技術建築理念、自然光影運用、綠化與開放空間的結合,打造了一座舒適且富有詩意的工作環境,讓建築與人共同生長,實現功能性與空間體驗的完美平衡。

文化大革命鐘錶博物館

該設計探索了文化與經濟的關係,博物館坐落在繁華的商業區。內部與外部的混亂形成鮮明對比,提供一個寧靜、沉思的空間,就像走進繁忙街道中的一座寺廟。該項目創造性地將現代建築元素與歷史文物融合,體現了當代企業景觀與文​​化遺產之間的張力。
看更多...